|
对生猪养殖企业规模扩张形势的分析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7-10 22:30 根据各上市企业的公告数据,截止6月底温氏股份等9家上市企业生猪销售量(不含仔猪和种猪,下同)合计为2281.6万头,同比增长24.4%,其中6月份销售量合计354.6万头,同比增长17.3%,环比下降4.9%,各企业的销售业绩虽然差异比较大,但多数还是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温氏、牧原、天邦、新希望六和累计同比增幅分别为13.7%、22.6%、69.0%和10.6%。 表1 上市企业生猪销售量
上市企业的高速增长和全国生猪养殖规模的整体萎缩形成鲜明对比,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9年第一季度生猪出栏1.88亿头,同比下降5.1%,第二季度的生猪出栏则取决于2018年6-8月能繁母猪存栏数量,考虑到当时能繁母猪存栏持续缩减,再加上非洲猪瘟疫情的不利影响,估计第二季度生猪出栏1.16亿头,同比下降13.5%。上半年生猪出栏量约为3.05亿头,同比下降8%以上,这是近10年来出栏量最低的上半年,而上述9家上市企业所占比重则从去年同期的5.5%上升到7.5%。出栏体重方面,6月份出栏体重平均为106.4公斤/头,环比下降5.5%,同比下降1.7%,其中温氏、天邦、金新农等出栏体重均为今年以来最低,这说明规模企业同样也受到疫情威胁的不利影响,在价格明显上涨的背景下,仍存在提前出栏现象,但程度较小。 表2 上市企业生猪出栏体重
根据畜牧业年鉴的统计数据,2016年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殖场共4572个,估计总出栏量9000万头,约占全国总量13-15%,与2016年相比,2018年12个上市企业出栏量合计超过5200万头,增幅超过60%。假定上市企业增幅能够代表规模企业的整体状况,那就意味着其在全行业中所占比重在2016-2018的两年间至少提升了50%,也就是达到了20%以上的水平,因为中小养殖户的养殖规模是净减少的。而在2019年虽然同样受疫情影响,但规模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受政策扶持的力度远强于散户,只要做好疫情防控,不出大问题,不重蹈黑龙江欧亚牧业和江苏泗阳加华种猪场的覆辙,继续扩张产能仍是完全可行的,近期部分规模企业的生猪养殖投资项目和生猪出栏规划目标详见下表: 表3 上市企业生猪养殖投资项目
表4 部分企业生猪出栏规划目标(万头)
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这些企业的投资项目和规划目标得以实现,中国将继温氏和牧原之后出现更多年出栏千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企业,届时生猪规模养殖和散户之间的分化现象将进一步加剧,产业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预计2019年万头规模以上猪场所占比重有望达到25%左右,2020年有望接近30%的水平。产业集中度迅速提高对生猪市场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分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猪周期的波动性并不会随着规模化程度的提升而减弱。参考美国的经验,虽然行业规模化程度已经达到90%的高水平,但也仍然存在明显的猪周期,且波动程度相比中国毫不逊色: 表5 美国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对于中国市场,我们认为尽管规模化程度在迅速提高,但从业者数量过多,且以散户为主的格局发生根本改变尚需较长时间,市场价格发现机制仍然严重缺乏,政府调控力度更是有限,这就导致养殖户的市场判断和行为模式始终带有强烈的非理性和盲目性。而在养殖户平均养殖规模有了明显扩大之后,具备了更强的博弈能力,使得市场供应能力的增减变得更为频繁和复杂,而且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反之,在大幅亏损的威胁下),即便是规模企业的决策经营也不易保持长期理性。非洲猪瘟疫情这个超级变量的加入更是加剧了而不是减缓了市场波动程度,因此在各方一致看涨的市场氛围下保持审慎心态,不盲目跟风追涨仍是十分必要的。(农产品期货网特约分析师徐洪志,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分类:
畜牧行情
|